分析了铸件加工表面点蚀缺陷的形态、分布特征及产生原因。人们认为麻坑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凹坑组成的。
0.3mm以下的气孔多产生于凝固时冷却速度较慢的厚壁零件,主要分布在石墨密集区,尤其是石墨封闭或半封闭区;这种缺陷可能是由于铸件中钨(碳)和钨(硅)含量高、凝固过程中局部冷却速度慢和切削量大造成的。提出了防止这一缺陷的四项措施。
关键词:点蚀针孔缺陷;石墨剥落;预防措施。
灰铸铁加工表面常出现点蚀缺陷,肉眼观察是小黑点,实际上是形状不同的小孔。
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表面收缩或非金属夹杂物。这种缺陷容易出现在HT300以下的各种铸件中,并且大部分缺陷出现在凝固过程中冷却速度慢的厚壁零件中。
1.缺陷的形态特征。
1.1宏观形态。
解剖切割后有表面缺陷的铸件。烧颗粒铸铁件样品的材料等级为FC300(相当于HT300),化学成分为钨(碳)
2.72%,硅2.05%,锰0.76%,磷0.056%,钨0.095%。研磨抛光后观察样品。
宏观形貌如图1所示,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麻坑状孔隙。
1.2微观形态。
这种缺陷被称为“点蚀”,被认为是“切削面上有大量直径约为0.2毫米的小孔”。试试图1。
金相观察表明,这种缺陷是一个尺寸小于0.3毫米的小孔,小孔的形状不同,圆孔很少,很难用直径来表示;尺寸大于0.2毫米的气孔;石墨形成的近似呈“N”形分布的孔隙;石墨呈三角形和v形。
或者y形分布形成的小孔;石墨分布铸铁件爆皮在竹叶中形成孔隙。共同特征是微区金属。
被一个或几个片状石墨包围,呈孤立的岛状或半岛状,粗车铸铁件在切削力作用下剥离形成小孔;当切削力较大时,切屑会塌陷并超过石墨边界。但相对来说,当微区的金属被石墨以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包围时,其他微区的金属会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剥落,形成小孔。在实践中,不仅有这几种小孔,因为灰铸铁在凝固和连续冷却过程中的情况复杂随机,石墨的形状和分布也不同。当石墨及其周围金属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时,石墨及其周围金属在切削(车削、铣削、磨削)过程中容易剥落,形成相应的小孔。